作者:洪蘭
有閱讀能力才能大量吸收新知,做出批判性的思考。而批判性思考是創新的必要條件。自信在最後,因為自信來自同儕對你長期的肯定。當孩子有知識、有創新能力時,自然有自信。
父母不必太憂心,不論世界怎麼變,只要孩子有學習新知的能力,未來都是他的。 Read more
作者:洪蘭
有閱讀能力才能大量吸收新知,做出批判性的思考。而批判性思考是創新的必要條件。自信在最後,因為自信來自同儕對你長期的肯定。當孩子有知識、有創新能力時,自然有自信。
父母不必太憂心,不論世界怎麼變,只要孩子有學習新知的能力,未來都是他的。 Read more
「身心素質與自我精進」是新課綱9大素養之一。看起來抽象,但藉由好的課程設計,能夠讓學生調整本質性的基礎,道禾實驗教育學校的茶道、書法課程,就是個設計細緻的例子。 Read more
長期關注台灣教育的嚴長壽認為,技職教育重新受到肯定,這是好的開始;但技職教育如果沒有藝術跟美學的能力,只會變成整齊劃一的me too產品,因此,未來的技職教育,技術、學術、藝術缺一不可。 Read more
自前總統歐巴馬任內開始,美國教改不斷加強科學、技術、工程和數學領域的STEM比重。孩子應該從幾歲開始學習STEM相關知識?和麻省理工學院(MIT)齊名的加州理工學院(Caltech)附屬幼兒園裡的孩子,從6個月大就開始了。 Read more
戶外教育的關鍵之一,在於讓孩子有感,覺得學習是有意義的。深坑國小的「走讀老街課程」,讓平日就是生活在老街的孩子,有機會深入理解老街。不但與社會課程呼應,也涵蓋了藝術與人文領域。 Read more
走出教室之外,學習經驗知識而非套裝知識,近年在國際形成新學習風潮。芬蘭、美國、英國、澳洲與日本不約而同開始重視「戶外教育」,希望能呼應未來教育的需求,台灣也正搭上這波國際趨勢。
簡單來說,只要是走出課室的學習,都是戶外教育。讓孩子走出教室,重拾好奇心,結合五感體驗的融合學習,讓學習更貼近生活,包括生態、冒險、食農、在地、文化等領域,都可以是戶外教育的主題。
課本能給孩子的太單一、太片段,大人要思考的,是如何創造機會讓孩子拓展生命經驗、拓展視野,未來才有能力、餘裕面對人生。學習不應該是單向傳授、無感背誦,而是探索、發現與感動的過程,這也是台灣正在努力的方向。 Read more
作者:朱乙真
教室一定要有講台、課桌椅嗎?美國南加州安德森小學有位老師,把教室裡的課桌椅、講台搬走,換成北歐時尚家具,用教室布置營造學習環境,半年來學生參與度大大增加。 Read more
作者:杜大澂
11歲的台灣小學生Derek,小小年紀已開始用自己寫的兒童遊戲程式,三度獲得美國麻省理工學院(MIT)官網推薦。而對於孩子熱衷電腦遊戲創作,他的父母則始終抱持開放的立場,讓孩子盡情嘗試。
網路世紀給予年輕世代的機會,可能超出想像。像Derek這樣一個台灣小學五年級的學生,設計的遊戲已三度獲得美國麻省理工學院(MIT)官網推薦,激勵Derek不斷深化自己的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