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事諮商的同事說她最怕放長假,一放假,家長有閒,就會檢視孩子的功課,一旦發現成績不夠理想,就會責罵孩子和配偶,家裡就會雞飛狗跳。我在美國有個朋友,先生是外科醫師、太太是骨科醫師,平日都忙到半夜才能回家,孩子當然都已經睡了。只有耶誕節時不必看診,有閒在家中,便把兒子功課拿來看一看。結果每一年耶誕節都大吵架,互相責怪對方只顧事業,沒有管好孩子,有一年還把孩子從床上抓起來,丟到游泳池去。 Read more
洪蘭:善用科學證據做教養判斷

從事諮商的同事說她最怕放長假,一放假,家長有閒,就會檢視孩子的功課,一旦發現成績不夠理想,就會責罵孩子和配偶,家裡就會雞飛狗跳。我在美國有個朋友,先生是外科醫師、太太是骨科醫師,平日都忙到半夜才能回家,孩子當然都已經睡了。只有耶誕節時不必看診,有閒在家中,便把兒子功課拿來看一看。結果每一年耶誕節都大吵架,互相責怪對方只顧事業,沒有管好孩子,有一年還把孩子從床上抓起來,丟到游泳池去。 Read more
新測中心長期深耕國中端,究竟國中生對於自我認識的程度如何?是否清楚了解自己的學習潛能和興趣?這份針對63522名國中生進行的研究調查,發現幾項有趣的結果。
為協助國、高中生認識自己,各所學校會為學生進行性向測驗和興趣測驗,透過客觀的測量工具,讓孩子有系統的了解自己的潛能和興趣。 Read more
小學四年級就愛上電腦、長大後致力翻轉外界對「駭客」刻板印象的李倫銓認為,任何孩子的人生在某一個階段都會有契機出現,可能是家人提供、外人協助或自己發掘;他的契機是一台AppleⅡ電腦,而那不過就是台父親友人暫放在家裡的機器罷了。 Read more
讓孩子發現、發揮天賦,是教育教養中關鍵重要大事。天賦的探索與選擇,聽起來很抽象,但其實是有跡可循的。《未來Family》在去年12月號與今年1月號分別推出天賦首部曲與二部曲,對於天賦探索的各種線索、天賦發展的各個階段等等,深入報導;本月再推出天賦三部曲,聚焦在天賦的選擇,針對天賦從萌芽到發光的歷程,進行更細緻的討論,企圖梳理出一些可依循的原則和具體的做法,也採訪了10位走過這段歷程,而且在所屬領域中有所成就者,彙整出具體步驟,讓父母幫助孩子,在能力所及的範圍內去選擇最有興趣的事。 Read more
天賦及熱情的定錨,是每個人的人生議題。繼2017年12月號《未來Family》「天賦首部曲」,本期是天賦二部曲,共訪問了7位(組)、年齡分布屬於大學畢業後第一個10年期間的年輕人。包括服裝設計師吳日云、樂高藝術家陳冠州、亞都麗緻巴黎廳1930副主廚傅昭蓉、百大青年農夫馬聿安、《返校》遊戲設計者王光昊及王瀚宇兄弟、主持人黃路梓茵及文字工作者楊富閔。他們雖然年輕,但已在特定領域插旗布局。一起來了解:他們從小的探索與養成如何?父母端的做法及態度又是如何? Read more
很多人佩服我們勇於帶著兩個小小孩走出舒適圈;其實我們不是走出舒適圈,而是讓全世界變成孩子的舒適圈,在學習的黃金期,讓他們在視覺,嗅覺,觸覺,味覺與聽覺的五感,能夠充分,豐富的接受多元的刺激。 Read more
由國際教育成就調查委員會(IEA)主持的「國際閱讀素養調查」(PIRLS),近日公布2016調查結果。台灣在這次測試中排名第8、平均分數559分,排名與分數均較2011年進步,但從新增的e-PIRLS結果看來,台灣的數位閱讀素養大幅落後紙本閱讀素養,值得關注。 Read more
各種與天賦有關的辭彙,如「天生我才必有用」、「行行出狀元」、「因材施教」等等,大家都耳熟能詳,但,天賦是什麼?天賦與天命有什麼不同?有什麼方法能幫助孩子找到他的天賦、讓天賦發光?我們嘗試提出問題,找出答案。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