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洪蘭
有閱讀能力才能大量吸收新知,做出批判性的思考。而批判性思考是創新的必要條件。自信在最後,因為自信來自同儕對你長期的肯定。當孩子有知識、有創新能力時,自然有自信。
父母不必太憂心,不論世界怎麼變,只要孩子有學習新知的能力,未來都是他的。 Read more
作者:洪蘭
有閱讀能力才能大量吸收新知,做出批判性的思考。而批判性思考是創新的必要條件。自信在最後,因為自信來自同儕對你長期的肯定。當孩子有知識、有創新能力時,自然有自信。
父母不必太憂心,不論世界怎麼變,只要孩子有學習新知的能力,未來都是他的。 Read more
「身心素質與自我精進」是新課綱9大素養之一。看起來抽象,但藉由好的課程設計,能夠讓學生調整本質性的基礎,道禾實驗教育學校的茶道、書法課程,就是個設計細緻的例子。 Read more
長期關注台灣教育的嚴長壽認為,技職教育重新受到肯定,這是好的開始;但技職教育如果沒有藝術跟美學的能力,只會變成整齊劃一的me too產品,因此,未來的技職教育,技術、學術、藝術缺一不可。 Read more
戶外教育的關鍵之一,在於讓孩子有感,覺得學習是有意義的。深坑國小的「走讀老街課程」,讓平日就是生活在老街的孩子,有機會深入理解老街。不但與社會課程呼應,也涵蓋了藝術與人文領域。 Read more
走出教室之外,學習經驗知識而非套裝知識,近年在國際形成新學習風潮。芬蘭、美國、英國、澳洲與日本不約而同開始重視「戶外教育」,希望能呼應未來教育的需求,台灣也正搭上這波國際趨勢。
簡單來說,只要是走出課室的學習,都是戶外教育。讓孩子走出教室,重拾好奇心,結合五感體驗的融合學習,讓學習更貼近生活,包括生態、冒險、食農、在地、文化等領域,都可以是戶外教育的主題。
課本能給孩子的太單一、太片段,大人要思考的,是如何創造機會讓孩子拓展生命經驗、拓展視野,未來才有能力、餘裕面對人生。學習不應該是單向傳授、無感背誦,而是探索、發現與感動的過程,這也是台灣正在努力的方向。 Read more
作者:王惠英
走進台北市大安運動中心旁的和平實驗小學,彷彿置身歐洲學校。寬廣的空間、明亮的色調、吸睛的裝置藝術,加上注重孩子主體性的課程設計,展現出獨特的學習樣貌。 Read more
閱讀是一切學習的基礎,當前的閱讀教育已提升為素養教育,成為一個人能夠「閱讀生活,理解世界」的重要能力。 Read more
處於快速變遷中的世界,要幫助孩子面對充滿不確定的未來,素養,成為未來教育的新關鍵字。面對未來的新教育,從學校的教學到父母的教養,都必須重新校準。
即將實施的12年國教課綱也強調素養導向,不少家長感到疑惑與焦慮:究竟什麼是素養?為什麼以素養為主軸?面對未來,孩子需要具備的核心素養又有哪些?
另外,素養導向學習能否真實發生,教師是最關鍵的因素,但「素養導向是什麼?怎麼教?」恐怕也是教育工作者心中很大的疑惑。政府有哪些措施,民間又有哪些力量,陪伴第一線教師培力與增能?
最後,隨著學生學習路徑的調整,學校的考招路徑也會配合調整,一路打通到大學。《未來Family》為家有國小、國中、高中、高職不同階段的家長,整理出清楚易懂的路徑圖,做好面對變革的準備。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