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到了十二月,我們就開始提醒兩個小孩要乖一點,聖誕老公公會根據小朋友的表現,決定要不要送禮物噢。對我們家來說,過聖誕節既非本土文化、也無關宗教,假裝有聖誕老公公這回事,純粹只是逗小孩開心。大女兒三歲時,聖誕節那兩天她正生病,看著病懨懨的她乖巧依舊,我們買了一個小小的玩具,跟她說了聖誕老公公的故事,鼓勵她表現很好,所以給她小禮物。故事開了頭,此後每年小孩就有了期待,我們也就順勢繼續假扮孩子的聖誕老公公。
童話,是不切實際的謊言?
大女兒今年已上小學,她從去年開始就對聖誕老公公略有疑問,我一直在等她何時會發現,雖說她察覺到有一點不對勁,但今年她依然對收到聖誕禮物興致勃勃,其實,每年禮物的內容都不特別華麗貴重,我想,孩子對「童話人物」的興趣,以及收禮的神秘感跟驚喜,遠遠大過禮物本身。既然今年還沒拆穿,那就再當一年聖誕老公公吧,直到她長大到不再相信童話。
很多人認為,既然孩子遲早會發現,這世上本來就沒有聖誕老公公,那何必一開始就讓他們活在粉紅色泡泡的幻想裡,趁早認清「現實」,就不會有「幻滅」。但這個假設的前提是,孩子知道實情後,會認為現實與理想有極大落差,造成了傷害感,覺得被父母欺騙了,即然如此,父母一開始就不需鼓勵孩子對不存在的人有期待。讓孩子早早認清「現實」,是為了幫他們踏進成人世界提前做好準備?

孩子如何面對現實的惡意
這使我想到在巴黎恐怖攻擊後,被媒體與網路廣為流傳的父子訪問影片,一個越南裔法國父親,在悼念現場,安撫他害怕的兒子,柔聲跟他說,壞人有槍,但我們有玫瑰跟蠟燭,玫瑰跟蠟燭可以保護我們。對於這名父親的回應,大部份人是深受感動並給予正面評價,但也有不少言論不以為然,有人質疑,你教你的孩子用蠟燭跟玫瑰對抗暴力?你不跟孩子講明真正的險惡,他們要怎麼學會保護自己?
前兩個禮拜,我跟女兒在超商排隊結賬時,女兒因為掛在手上的傘沒拿好,不小心掉在前方一位婦人的腳上,對方沒聽到女兒的道歉,立即怒聲斥責女兒,口氣十分不善,女兒舉止一向有禮乖巧,當場被對方的態度嚇到。對方見到我出聲才發現原來小孩的媽媽在,態度旋即收斂。走出超商後,女兒緊繃的情緒鬆懈,忍不住委屈大哭說「她為什麼要罵我?」,我捺下自己心中的不悅,趁機跟她說說關於現實社會中偶會存在的「惡意」。
不分青紅皂白的斥罵,並利用大人的優勢威嚇幼小孩童,是一種「仗勢欺人」,仗勢欺人處處可見,只是用不同的形態表現。女兒的生命經驗中沒有面對過這種狀況,我可以理解她的委屈與不解,為什麼?為什麼人輕易採取言語暴力?為什麼人可以無故產生惡意?即使大人也常常需應付各式難解的衝突,何況孩子?孩子的身型弱小、心智還未成熟,面對挫折與恐懼還不夠有足夠的歷練去面對,此時能給予孩子強大安心感、以及理性指導的,就是身為父母的我們。
恐怖攻擊跟他人的無理惡意就是我們生活的實例,也是孩子可能會面臨到的現實世界,而這個「現實」的確不是粉紅色泡泡的美好國度,它為孩子帶來恐懼與不解,這些讓孩子措手不及的情緒,是否因為我們把孩子保護的太好?沒有讓他們早點體認到真實世界?而認識成人真實世界的方式,是否會把負面情緒化成一個種子在孩子心中呢?

用愛與希望作為孩子堅強的沃土
那個法國爸爸我覺得做的很好,他不是在給孩子夢幻而錯誤的解方,他是在給孩子灌輸堅定而溫柔的安心感,看看他們父子間的互動,這個爸爸想必平時就建立起與孩子之間的信任,這是一點一滴在生活中累積的力量。
給孩子足夠的愛與信任,他們自己會準備好去應付世界,大人要做的,就是在他們成長的路程中,即便碰到了惡意,也讓他安心,讓他知道他回頭,父母仍然在背後繼續給他力量。
我不擔心孩子對童話「幻滅」,我反而擔心孩子失去做夢的能力。人一生中,想像力最豐沛最飛揚的時期,就是當小孩子的時候。對非現實敞開心胸,這是孩子心靈的可貴之處,身為大人的我對這點很是羨慕,這要有純淨的心靈才做得到,我十分樂意將想像力與希望放進孩子的心中。
在長成大人之前,幫孩子做好面對世界的準備,用溫暖與愛在他們心中培育豐沃的土壤,這些跟父母相處的點滴,正是孩子當下的「現實」。畢竟,孩子終究會長成認清事實的大人,我們又何必太早劇透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