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出好兒子」的關鍵

早在前年的一場蒙特梭利的國際性研習中就已經由外國講師的演講裡,聽到男女的大大不同,接著陸陸續續也在大腦神經學教授洪蘭博士推薦或撰寫的書中,清楚的認識因為男女大腦結構的天生差異,因此養兒育女的方法真的必須有所調整,尤其像我們這種老天爺給兩份功課(有男又有女)的家庭,如果不早點搞清楚男女天生的差異性,我想至少會有一半的機率被其中一種性別打敗吧!(或者同時被兩種性別打敗??)

 

男孩女孩大不同

 

在兒子堂堂邁入六歲的前夕,大概有人又聽到我舉白旗吶喊的求救訊號,所以祭出了這本暢銷全球的好書—《教出好兒子: 男孩教養經典代表作,暢銷全球200萬本》,讓我可以在對兒子發飆之前,停三秒想到書上說「男孩需要的協助是控制自己不要去打其他男孩和女孩」,Bingo!原來我們家麒麟兄弟每天上演的打打鬧鬧、角力遊戲,不全然是因為我教不好,很可能是男孩天生含量很高的「睪固酮」在搞鬼,這個訊息至少讓我鬆了半口氣。

 

teach your son well
博客來書店

 

書中將男孩成長的階段劃分為三個,第一個階段是從出生到六歲,這是最單純的學習愛的階段,這個階段當然媽媽的角色佔舉足輕重的影響,「他是媽媽的兒子…母親通常是最能滿足嬰兒所有需求的人」,「尤其是當哺餵母乳時釋放出的泌乳機素,會促使媽媽對孩子付出全部的心力」,原來一開始我們就是這樣上鉤的…(恍然大悟中)。

 

而在第二階段六到十四歲中,爸爸絕對是影響兒子最深的人,足以奠定兒子成人生活的基礎,這個時期的爸爸顯然不適合當個工作狂,「在情感方面或是實際上從家中缺席…絕對會使自己的兒子受到傷害」,因為兒子正在學習應該怎樣當個男生,作者自己說到這整本書最重要的一句話就是

 

如果你一個星期工作五十五到六十個小時(包括通勤時間),那麼你實在不適合當個爸爸!

 

你的兒子生活上會發生困難,女兒會出現自信問題,而你要為此負起責任。…如果下次有個升遷的機會,但是必須延長工時並且更常出差,請這樣會答你的老闆:『很抱歉,我的小孩比較重要』,這句話真是酷斃了,但我很懷疑在台灣這樣病態加班的工作環境下,不知道有幾個爸爸敢這樣大聲的說出自己的需求??

 

該如何扮演好爸爸的角色

 

因此我還是努力的想幫辛苦的台灣爸爸們從書中找出一些補救之道,包括「隨時表達關愛做任何事都好…常常抱小孩、和他們玩搔癢、摔角遊戲,只到他們長大成人!…輕聲說故事、坐在一起唱歌或彈奏樂器等較溫和的活動,也能得到小孩的回應。常常感性地讚美孩子很棒、很帥、很有創意、很聰明…」,其中對媽媽來說更是一大福音的建議就是「從孩子兩歲起,盡量鼓勵太太周末和女性友人外出,你和孩子單獨留在家裡,讓她知道你能勝任,而且甚麼事都能做!」,爸爸們,請勇敢地把媽媽推出去,享受和孩子最親密的時光,經營孩子日後回憶裡最美的畫面吧!

 

而在爸爸管教孩子的方面,這位澳洲的資深家庭諮商師,給了非常實用的建議,「…幫忙照顧小孩做功課和分擔家務。找出平和而堅定的訓誡方式,不要打小孩。…盡量別對孩子大吼大叫,努力保持平靜…將焦點放在如何解決行為問題」,更令我喜愛的是下面這句話『管教小孩憑藉的是清楚的頭腦,而不是你的高大身材或是壞脾氣。仔細聆聽小孩說些甚麼,關心他們的感受』,這對許多的新手爸爸來說,相信會是挺挑戰的工作吧!

 

現在的父親不好當在於我們上一代的爸爸其實為了生活,在管教上做出了許多不適合的身教,總想用忙碌的工作來證明自己對孩子的愛,不論是親職角色上的缺席或是不問原因的軍事化教育,都會在這個年代的爸爸們心裡留下深深淺淺的印記,就算當年如何在心裡咒罵、怨恨這樣的管教模式,但它還是非常容易神不知鬼不覺地出現在我們管教孩子的當下。而在沒有良好示範的成長經驗下,要走出一條自己為人父的路真的很不容易。不過就如作者所說的「你不需要知道所有的答案,身為父母的過程就是犯錯、修正錯誤,然後繼續過生活」,沒有不能修復的關係,只有因為沒有察覺才可能讓傷痕變成孩子心靈上永難抹滅的軌跡。

 

via Unsplash
via Unsplash

 

接受男孩的天性

 

有趣的是書中也提到了蒙特梭利教學中的結構性遊戲(事實上我們稱為「工作」),可以幫助男孩們解除性別上的差異,讓男孩們比較不會以強悍的行為掩飾心中的恐懼,或是不斷地跑來跑去製造噪音(有參觀過正統的蒙氏教室的人,看到全班孩子能神奇的忙碌卻井而有序工作的人應該非常認同吧?!),因為「想和男孩相處融洽,就要接受他們的天性,同時運用好方法加以引導」。

 

精力旺盛的男孩常常都是睪固酮較多的結果,而這類男孩通常會成為優秀的領導者,想想看我們成長經驗就可以得知,功課好的模範生長大後可能只能待在實驗室裡做一輩子實驗,而那群調皮搗蛋,一天到晚被師長點名的皮蛋,只要有遇上識才的伯樂引導,通常都會在社會上有著更大的影響力與成就。

 

最後他也有提到「運動」對多數男孩的重要性,包含歸屬感的建立、增加自信、促進健康,勝不驕、敗不餒、團隊精神、全力以赴、犧牲小我、持之以恆這些都是透過運動可以帶給孩子的學習生命的課程,但也要小心可能伴隨的傷害,例如不要掉進天分的陷阱,因為一時的失敗或是大人的虛榮心而讓孩子無法面對真實的生活。

 

其他十四歲之後的階段、單親媽媽的角色、學校與社區的挑戰、性教育等就先賣個關子,讓大家自己去研讀囉!傑克卡默曾說「父親的角色決定男孩的未來」,爸爸們應該要知道很多時候光說道理是沒有用的,男孩需要父親給予清楚的規範和強制執行,但絕不是失控性的壓制與情緒化的發洩。要做到作者所說的「你的兒子接受責罰不是出於恐懼,而是尊敬,希望讓你高興。別動手打他或是恐嚇他,這只會讓他和別人相處時變得蠻橫」實在不容易,但要相信只要多花點時間努力地和兒子發展出親密的關係,了解「犯錯的孩子其實也想好好表現,別急著處罰」,給予兒子們最需要的協助,我們一定都可以教出好兒子的!

 

延伸閱讀

七個你可能扼殺你女兒未來的教養方式

 

作者簡介

史提夫.畢度夫(Steve Biddulph)

澳洲最著名的家庭諮詢師、親子關係作家,著有《男人本色》(Manhood)、《快樂寶貝的祕密》(The Secret of Happy Children)(天下)和《教出好兒子》(Raising Boys)等書,暢銷全球400萬本。史提夫擁有心理學、護理、社會工作和科學等專業資歷,在世界各地如愛爾蘭、英國、德國、美國、香港、新加坡、南非、紐西蘭等十六個國家傳授兩性關係和撫育子女的技巧,2010年講座滿檔。2000年當選澳洲年度模範父親。目前他和兒女住在澳洲新南威爾斯的北部,家裡還養了天竺鼠、海馬和一隻年紀很大的狗。

 

參考資料: 博客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