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個阿姨輩的家族朋友常常提到兒子就一把鼻涕一把眼淚,哭訴兩個成年兒子如何不體貼、如何傷透她的心,家裡長輩提醒她太疼兒子,也舉例其他親戚是如何教養同齡孩子讓她參考,但她只是自怨自艾,說是別人命好,生到的是好孩子。轉述這事給我聽的長輩搖頭嘆了句,「慈母多敗兒」。
阿姨從小對兩個兒子十分疼愛,從小到大,她傾盡一切滿足兒子來顯示自己的愛子之情,在兒子不負責任丟了爛攤子之後,念他兩句再趕快幫他善後。孩子現在成年了,他們在成長的路上已經習慣這樣的照顧,要期待孩子變得負責成熟,在我看來已積習難改。孩子成年後的行為如果以「他天生難教」、「自己命不好」來一語帶過,身為家長發出這樣的托辭對孩子也是不公平的。
很多父母愛孩子愛到常有不捨之情,以至於教養界線模糊,有些人是平常忙於工作、無暇照顧小孩,一有時間相處會因補償心態而對孩子特別寵愛;有些人是以孩子「年紀還小不懂事」為由而不立即矯正偏差行為,認為長大了懂事了自然會改;有些人則是「只要他現在不要來吵我」所以先滿足孩子要求的苟且心情。其實,父母不是超人,會累會有情緒,帶小孩的累不只是體力上的疲累,花心思跟小孩周旋是非常耗神的事。父母不想被小孩吵得心煩,直接滿足最省事,心情也不會因為拒絕孩子而糾結不忍,大人輕鬆小孩開心,這麼兩全其美的選項為什麼不要,我為什麼要這麼累?
記得兩個孩子還小時,有一次在與孩子周旋之後,筋疲力竭的我對當時三歲女兒說,「媽媽為什麼要這麼累?」,雖是問小孩,更像自問。我常常很累,體力精神都是,育兒生活中要周旋、要累的點太多了,限制零食飲料、限制電視電腦、刷牙、吃飯、姐弟吵架搶玩具、吵著買東西、看醫生、與長輩的意見抗衡…等,都是一場場每天上演的親子戰鬥,在這長期的戰鬥之中,小孩會一次又一次用情緒來衝撞這些規矩,來測試界線在哪裡,媽媽則一次又一次堅守建立好的規矩,這些拉鋸戰有時要鬥智、有時考驗耐性,當然很耗神。

慶幸的是,走過那段與幼兒戰鬥的歲月後,現在帶小孩輕鬆很多,兩個孩子大了(八歲、五歲),多年來我們培養的默契,讓小孩清楚明白哪些行為媽媽絕不買帳、哪些界線不需探試,原則一旦從小建立起來,雙方度過那段戰鬥期,孩子性情穩定,後面的生活大家都輕鬆很多。上次在公園看到一名年約六、七歲的男孩,因為還沒玩夠哭吼大鬧著不想跟媽媽回家,母子之間劍拔弩張的互吼,女兒看到很詫異。以男孩的年紀還出現兩歲幼兒才會有的情緒威脅,想必父母還得面臨一段辛苦期。
在孩子的幼兒階段,父母辛苦一點,在成年之前的這段「準備期」需要父母的幫助,幫助孩子認識界限,之後孩子漸漸自己會知道約束。讓孩子從小習慣父母是有原則的,大原則該堅持時大人努力的堅持,該放手的時候父母就放手,比起無限的給予,這更讓孩子感受到父母的在乎。
當那個長輩阿姨傾力滿足孩子後怨他不知感恩,並羨慕別人生到「好孩子」時,如同把自己孩子貼下了標籤。然而,沒有天生壞的孩子,每個孩子的差別只是天生氣質不同,所以成長路上需要對待的方式也不同,父母只要找出適合對待孩子的方式,從小幫助引導孩子的行為與情緒正確釋放,建立起彼此相處的默契與信任,而這份孩子對父母的「信任」,便可成為往後親子相處的厚實養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