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校總共有三個班,最近老師們對大班下學期在做幼小銜接的準備時,到底要不要給回家作業,出現了不同的看法,激盪出很多火花,頗有意思。
不贊成給回家功課的老師,當然是覺得孩子不過是學齡前階段,最快樂的童年生活也只剩下幾個月就要結束,在學校每天專注地沉浸在蒙氏工作所做的練習與學習已經非常足夠,寫功課、考試的日子還有十幾、二十年在等著他們,與其急著這幾個月讓孩子適應,不如讓孩子好好享受最後幾個月無憂無慮的生活吧!
贊成出功課的老師又有不同的見解,認為給功課的重點絕對不是要求拼音正確、國字完美、或是做大量的數學、英文練習(經過蒙氏學習而達到正常化的孩子,到了小學之後在學業方面的表現從來都是超前,絕少跟不上的,這點我們很有信心,只要孩子們學習的動機夠強烈,絕對不需要靠回家功課補強的),而是孩子對於回家功課的「態度」,如果可以在上小學之前就讓孩子建立起自動自發寫功課的好習慣,清楚的知道功課是自己的責任而不是媽媽的;每天回家會主動拿出功課不需要大人三催四請;在幼兒園時期先有了某種程度的心理準備,到了小學就可以理所當然地接受每天都要寫功課的事實,這些「態度」才是老師認為最重要的「回家功課」。
因此贊成出功課的老師也會先和家長們做好心理建設,所謂的功課,可能只是畫一幅畫、自己晨讀十分鐘、玩個連連看…,重點是孩子有沒有養成習慣自己主動拿出來,家長可以做的是和孩子討論規劃好每天完成作業的時間點,只給予孩子善意的提醒而非不斷的催促,如果孩子忘記或是沒有完成,隔天他必須到學校自己和老師交代原因,老師當然也會有相對的處理,例如補寫完才能去玩玩具等,讓孩子養成自動自發與負責任的精神才是我們出功課的重點,絕不可以讓孩子覺得是大人的責任。
我其實對於這樣的論辯是很樂見其成的,因為很多的論點都不會有標準答案,但在經過大家反覆的爭辯、省思之後再去執行時,不論是出功課或不出功課,都會更清楚自己決定的利弊得失,進而給孩子最適切的安排。

我們家兩兄弟到現在六年級了都還是可以在一小時左右完成每天的功課,當然良性的循環就是九點半左右就可以上床睡覺。其實麟的功課量實在不少,因為導師很重視寫作的練習,因此除了數學、國文的作業外,每天都一定要寫小日記或是主題閱讀單,不過我很欽佩老師的做法,她沒有硬性規定要寫多少字,而是告訴孩子們每學期要寫完兩本連絡本,如果寫完,寒暑假就不需要寫作文,或是可以集點換社會性的獎勵,像是最大獎可以多下課20分鐘等,如此來引發出孩子學習的自主性,給予孩子決定權而非強硬的規定,這樣的彈性大孩子們反而更心甘情願的買單,麟的小日記更常常寫得豐富又精采。
好玩的是,在幼兒園時麟的班級是完全不出功課的;而麒的班上在大班下學期在和孩子們討論並與家長達成共識後,酌量出功課回家練習。其實到了小學,就算同學校、同年級每班還是會有功課量上的差異,功課多好還是功課少好?這也真的是另一個很見仁見智的問題。
麟的小日記常常得到全班前幾名多的印章,不只是字數多寡,最近老師的小日記主題要求練習寫「記敘文」,麟的文筆與立意常常得到老師的激賞,而我回想這一路以來最大的幫助還是在於閱讀習慣的養成,從牙牙學語開始,睡前親子共讀的習慣沒有一天少過,一直到低年級他們已經完全可以獨立閱讀才慢慢停下來,因此我還是認為幼兒園有沒有出回家功課其實不是重點,父母的陪伴與閱讀力的養成才是孩子們學習最大的利器,若是本身已經花很多心思在陪伴孩子、經營親子時光的父母,相信有沒有出功課其實影響都不大;而回家只有全家一起陪3C的家庭,就算孩子都有完成功課,但長遠看來學習的動力不夠,還是遲早會出現問題的。
所以幼小銜接的準備時期到底要不要出功課?在我看來只要立意明確,對孩子不要造成太大的壓力與家庭的困擾,都是可以嘗試的,不過幼兒園時期我的建議是以不要超過半小時為原則(十分鐘更好),幼幼、中小班實在沒有出功課的必要,因為很容易揠苗助長造成幼兒對作業的反感,親子關係因此而受損就更不好了,不論如何,若已經影響到家庭生活或是造成孩子晚睡,建議就該和老師反應酌量減少或與孩子重新討論約定,記得回家作業的重點不是知識量上的填塞補充,而是學習態度的養成。
每個孩子氣質不同,依著孩子的狀況,大人只要能敏感的作調整與回應、規範,給孩子有品質的陪伴,相信就會讓孩子在上小學前調適到合適的心理狀態,並擁有一輩子的良好學習習慣吧!
Pingback:感覺統合訓練與提升專注力 8歲的競技疊杯世界冠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