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才是最重要的

記得一年多前,有次上父母成長班,講師徵求家長分享,自己面對孩子在外發脾氣的經驗。我自告奮勇地上台分享了,自己如何溫柔而堅定地陪伴孩子走過情緒的經驗。在那故事中的是兩歲半的女兒,為了某速食店的玩具而哭鬧。

 

買書可以,買玩具就不行?

 

分享完畢,正當我自以為處理方法非常完美之際,講師丟了個問題問我,「如果哥哥想買東西時,你大都怎麼應對?」我毫不猶豫地說「哥哥少有胡亂吵著要買東西的狀況。」講師追問為什麼,我說「因為他想買的都是書,我很少拒絕。」 最後講師留下了個疑問給我,「為什麼書可以,玩具就不行?」

 

那個問題,放在我心裡好一陣子,我不斷思索著,「書可以,玩具就不行」的道理在哪裡?這裡面,確實有我的價值判斷,那又如何。

 

就在我尚未把「書可以,玩具就不行」這個疑問思考清楚前,女兒在學校裡有狀況發生──她陸續拿了同學的幾樣東西,為了合理化自己的行為,還把物品做了些微的破壞。於是,當老師詢問她,東西哪裡來時,她就理直氣壯地說,是媽媽買的。真相當然很快就大白,但女兒回家,不論我怎麼說理,她就是閃躲,一點也不願意談。

 

孩子誤解母親「有條件的愛」

 

當時,我並沒有生氣,倒是很挫折,一心就只想著,孩子有需求卻不向我開口,我平常的作為一定有令她不能安心的部份,就像《愛無敵》那本書所說,孩子出現問題,一定是感受不到父母的愛。那麼,到底該怎麼才能弭平我跟她之間的鴻溝、怎麼做才能聽到孩子的心聲,進而幫到孩子也幫幫自己呢?

 

然後,我想起了佛洛姆所說的「無條件的愛」,並且開始懷疑,我的愛可能是有條件的。我猜,對妹妹來說,「書可以,玩具就不行」或是生活中更多類似的事件,就讓她感受到自己的不被接納。

 

確實,如果把價值判斷去除,純粹就「有一個人永遠都能得到他想要的,而另一個人常常得不到他想要的」來思考,我居然漸漸地看出了,有一個孩子長期以來,肯定有了委屈。而那個選擇忍住不說的,就是我心愛的女兒。

 

via Pixabay

 

用純然的愛讓孩子安心

 

想到這兒,我就心疼得不得了。理,就再也說不下去了。我決定先讓女兒安心,讓她能感受到我對她的無條件的愛。於是,那學期剩下的時間加上一個暑假,我都把力氣花在讓她知道,我純粹地愛她、純然地欣賞她。

 

每天甜言蜜語:再說說懷她的心情與出生時的小故事與心情、小時候令我心動的小故事、說說我有多麼地喜歡她的眼睛鼻子嘴巴眉毛……一切一切。需要媽媽時,一定二話不說地立刻出現,把她視為最最重要的人。

 

暑假接近尾聲時,我的故事說到了,小時候買玩具的事,我說著女兒很愛買小小可愛的玩具,但都買到手三分鐘內就再也不碰,令我相當傷腦筋。然後,我把那堂父母班時跟講師的互動說了出來,還把講師的疑問也說了出來,女兒一聽,眼眶立刻濕潤泛紅,提高音量說「對嘛!!為什麼哥哥看書就很棒,我買玩具就不棒。他要買就可以,我就不行,妳就是偏心!!」我追問怎麼當時不說,女兒說:「我有說呀,但每次我要買,妳就有好多理由。說了也沒用。然後,我就開始拿別人的東西。雖然明知不對,但我就是想要,沒辦法。」

 

聽著女兒說,我猶如五雷轟頂「不過就是買不買玩具,而且也沒有每次都拒絕,我居然讓女兒有錯誤的解讀。」但仍沉住氣把自己的猜測問出來,「妳覺得,我比較愛哥哥,比較不愛妳?」女兒更氣地說「對!!」然後大哭了出來。

 

僅處理「事情」,卻忽略了顧及「心情」

 

看著女兒大哭,我心中五味雜陳,更心疼她就默默抱著「自己比較不被疼愛」委屈這麼多年,我也跟著哭了。邊哭我邊為自己只想堅持自己的價值判斷,疏忽了她的感受,讓她受傷害這件事,誠心誠意地跟女兒道了歉。並且承諾女兒,以後有任何想要的東西,都可以提出來,我不會再以自己的價值判斷就單方拒絕她。因為她是這世上絕無僅有的寶貝,我在乎她的想法與感受,今後只會更細緻地關心她這個人,而不只是看到事,或是我想教她的價值觀。

 

我發現,我們好容易為了讓孩子的行為舉止符合我們的價值觀,而把力氣都花在調整他們的行為舉止上,卻常常忽略了引發這類行為舉止背後的人的心。然而,一心想要處理事,忽略了照顧人的結果,只會讓孩子的心越來越遠離我們,於是使得明明應該親密得不得了的親子關係,只剩下表面的往來,我相信,這絕對不是我們生養孩子的初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