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著姐姐睡著的臉,我心裡隱隱有股愧疚感。六歲小孩的臉已褪去胖嘟嘟的線條,是個大小孩了,卻仍有幼童的稚氣。但什麼時候開始我不再恣意的狂吻她的臉,望向另一旁三歲的弟弟,依然肥嫩的臉蛋讓我忍不住每天親啄好幾下,佐以甜言蜜語。姐姐呢?她三歲時我們也是如此親密的嗎?
小小孩變大姊姊
姐姐三歲時,也是她正式升級「老大」身份剛滿一個月,從此以後,不管她幾歲,永遠都是「比較大」的那個小孩,所以大人對待她的標準也隨之「升級」,會期望她表現出大小孩的樣子。反觀現在同樣是長到三歲的弟弟,在大人眼中,卻一直是「比較小」的孩子,對類似事件或行為的標準,我們卻比較寬容。弟弟現在三歲,還是會討抱、耍賴、不順他意就哭,這些行為在姊姊同樣年紀時幾乎不曾發生,姐姐在三歲時已經一個很穩定的孩子了,如果當時的她跟現在弟弟一樣「麻煩」,我很難想像,同時間還得照顧一個嬰兒的我,會遭遇多大的挫折與心煩。所以媽媽的愧疚感產生了,老大的懂事減少了媽媽育兒的忙亂,我卻將她的懂事視之為當然,「因為是大小孩了啊」這個想法太過自然合理,以至於我們忽略了以年紀去看待孩子,而是以排行。

忘了「老大」也是小孩
有了老二之後,常常忘了老大也是小孩。尤其老大又是女孩,女孩比起男孩子又更容易接受指令。當老大可以輕易聽從規矩,做出好的表現,久而久之,對聽話的老大,標準就不自覺地提高,老大若出現不符平常表現標準的行為,媽媽就會開始有點不耐煩,「怎麼不自己做呢?這麼大了還要媽媽幫」、「這點小事有什麼好哭的」等等類似的評語就這樣脫口而出。對全職媽媽來說,每天二十四小時日以繼夜面對兩名幼兒,會希望日常生活中大小雜事能減輕就儘量減輕,所以當忙著小的同時,會希望老大自己穿衣服、自己上廁所、自己睡覺….,有時孩子要媽媽幫忙只是想撒嬌而已,媽媽卻豎起了「不要來煩我」的警戒招牌。只有當夜深人靜,兩個孩子都睡了,媽媽才有時間跟心思沈澱,姐姐已經比其他同齡的小孩好太多了,是很稱職的老大,但是,我卻常忘了,這個「老大」也不過是才三、四歲的小孩,一個本來就可以有「孩子氣」行為的年紀啊。
老大照書養,老二照豬養?
跟其他有兩個小孩的父母朋友聊過,有個很有趣的現象,不論老大是男孩還是女孩,大多數(並非所有)的家中老大表現較好、個性較規矩獨立、較易符合父母的期待,老二則個性較隨和、討喜,較易有出人意表的行為。這種現象在幼兒及成人身上都看得見。老大是父母展現他們疼愛、期待與教育的第一個「實驗品」,不論展現的結果是好是壞,到了第二個都會做或多或少的修正,當然愛是同等的、不會變的,但表現的方式會改變,在老大身上因為期待滿滿而導致的操之過急,在老二身上就不會發生。而且,老大會比老二較早接觸到責任,意識到自己的行為將成為榜樣,這種自覺從成為兄姐以來,將一直持續到長大,因此我們會覺得老大都比較成熟、聽話。反之,身為家中最小的孩子,會哭鬧耍賴、也會搞笑裝可愛,父母看待的眼光反而是帶有寬容的無可奈何。當我們用同樣的方式教育老二,發現他不像老大這麼順從,對於教養原則的堅持卻不像對老大那麼高,只能反過來調整自己的應對方式,但繼續把期待跟責任放在老大身上。如果說,弟弟是用「可愛」當武器,老大則是學會以維持一貫的好表現來穩固在父母心中的地位。

跟老大預約獨處時光
也是身為老大的我,應該要更能體會女兒當姊姊的心理。自從弟弟出生,我跟姊姊幾乎少有獨處時間,一直都是同時帶兩個孩子,已經想不起來上次好好坐下來陪姊姊專心唸書、畫畫是什麼時候了。而且,小的在嬰幼兒階段因為照顧細節較繁雜,大部分時間需要媽媽來帶,爸爸負責帶老大的機會比較多。因此,為了跟老大重溫只有母女倆人的時光,我把弟弟安頓好,特地帶姊姊去看電影、看音樂劇、去吃下午茶,姊姊因為這種「只有她獨享的活動」而顯得格外興奮,我們一起去做這些她喜歡的活動,也讓她有種跟我之間共享秘密話題的感覺,每一次「約會」回來,我們都很期待下一次專屬兩人的獨處時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