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特梭利的三大教養核心 (上)

編按:想必大家都聽過蒙特梭利教育,但什麼是「蒙特梭利」?大部分人卻又似懂非懂。作者Mella身為蒙特梭利幼兒教學的專業教育者,以她十多年的經驗,為我們綜合出蒙特梭利教養中最核心、也對父母最有幫助的三大原則,分別是一、尊重孩子的「敏感期」,二、「跟隨孩子」並信任孩子的能力,以及三、以「自由與紀律」培育孩子。全文將以上下兩篇刊出,看完之後,想必父母或教養者會在其中得到不少啓發與認同。

 

蒙特梭利女士是義大利第一位的女醫生,她的理論盛行在全世界已一百餘年,有非常多的名人都和蒙特梭利有關。如英國的威廉與哈利王子、Google、亞馬遜網站的創辦人等都是受蒙特梭利教育長大的名人,蒙特梭利女士對於世界的影響不可說不小。

 

我個人接觸蒙特梭利教學十多年來,對於她許多的理論都非常喜愛甚至是著迷,尤其在教學現場每每看到孩子因著她的方法受惠時,總是有許多的感動和讚嘆。以下分享她在育兒上最有幫助的三大核心精神:

 

一、敏感期

孩子在不同階段會對某個部分(如聽力、細微事物、秩序感等)有著特別的吸引力與堅持,錯過了,吸收的效果就大打折扣。在敏感期中有一股力量驅使孩子去學習某種特定的能力,當孩子獲得這些能力或是錯過之後,這種敏感期就會消失了。

 

蒙特梭利發現,在成長的階段中,會出現不同的敏感期,驅使孩子去完成不同的學習,她說:「每一個兒童都有一種內在衝動,指引他去做一些重要的動作。」,「幼兒乃是在敏感期學會調適自己,並習得特定的能力。…在這個階段,所有事情都變得輕而易舉…。」

 

大人的「不干涉」是幫助孩子獨立探索

 

相對的,當孩子正在這些敏感期中卻被打擾、干涉時,就會出現我們大人眼中任性、亂發脾氣、不聽話的行為。像是當孩子正處於秩序敏感期時,大人不經意的更換了家中的擺飾,或是破壞了每天規律的作息,孩子即刻開始出現不耐煩的情緒,蒙特梭利甚至形容就像是發高燒一樣嚇人,雖然來得快去得快,卻是在反應孩子心理上的焦慮不安。

 

via Pixbay
via Pixbay

 

蒙特梭利也特別強調「動手是敏感期需要」,也許幼兒會把餐桌用得杯盤狼藉,或是把自己穿得衣衫不整,有時甚至不斷重複著一些在大人眼中看來是毫無意義的動作,但這些都是一種敏感期的衝動與渴望,大人需要的是讓孩子獨立的去滿足這些需求,才能讓他們逐漸步向「正常化」(註)。如果大人只是一味的想保護自己的財產,亦即蒙特梭利所說的:「對兒童的吝嗇」,那孩子勢必會出現許多反抗的行為與情緒,造成更多親子間的衝突;又或者直接消極地選擇放棄努力,無助地被大人們剝奪這些學習的能力。

 

二、跟隨孩子

蒙特梭利說:「成人必須 『跟隨孩子 』並信任孩子的渴望以及具有發揮潛能的能力」。在蒙特梭利博士的著作當中也一直提到大人們總習慣於「抑制孩子的發展」,以為不動才是乖,有時是出於不信任孩子的能力,而以現今的狀況來說則常是出於過度的寵愛

 

在蒙氏的教室中可以很清楚的感受到,教室的主人是孩子而不是老師,老師只是引導者、觀察者、紀錄者,他會是孩子和世界與學習的橋樑,但絕不是教室中的主角,老師會透過觀察與對孩子各方面發展的認識,在建立好教室應有的紀律之後,即放手讓孩子去忙碌的探索、去反覆操作以穩固自己的學習,並從中獲得專注力與保有學習的熱情。

 

教育的唯一目的就是促進孩子充分發揮與生俱來的內在能量」,蒙特梭利如是說

更是所有蒙氏教育者中心的理念,跟隨孩子吧,用正向的信念去相信孩子的能力,放手讓孩子自己完成,這樣培養出的孩子將會是獨立、自信,知道自己要甚麼的孩子。

 

via Pixbay
via Pixbay

 

「服侍」孩子是抑制他們的自主性

 

在家中不要忘了給孩子多一些時間,尊重他們學習的速度,不要總急著糾正他們左右腳穿反了,褲子沒有塞好,試著給他們的努力一些掌聲,從幼兒開始有抓握能力時就應該相信他們可以獨立進食,更要相信他們不會讓自己餓到。

 

蒙特梭利在「兒童之家的教育」中提到

我們習慣於服侍孩子,這對他們不僅是一種奴化。而且十分危險,因為這很容易抑制他們自發的活動和獨立自主意識,扼殺他們十分有益的主動性和創造性」,

她認為只知道把飯塞進小孩口中而不教孩子吃飯的母親不是一個好母親,「她冒犯了她兒子做為人的基本尊嚴」,可惜到百年後的現在,教學現場還是有為數不少的母親誤以為把孩子餵飽,原比跟隨他們的意念來得更重要。

 

蒙特梭利女士說:「我們必須建立從一出生就開始的新教育方式,教育必須依據孩子天生的自然法則重建,而非依據成人社會先入為主的概念和偏見 」,若大人不能放下對孩子與生俱來的成見,總以為他們是甚麼都不會,甚麼都做不到的弱者,那我們的孩子就會在不知不覺中被犧牲掉了。

 

註:正常的兒童是一個智慧早熟,已經學會克制自我,平靜地生活,以及寧可有秩序地工作而不願無所事事的兒童。當我們用這種眼光去看見兒童時,我們可以更正確地把他的「皈依」稱之為「正常化」。~瑪麗亞.蒙特梭利《童年之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