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洪蘭
有閱讀能力才能大量吸收新知,做出批判性的思考。而批判性思考是創新的必要條件。自信在最後,因為自信來自同儕對你長期的肯定。當孩子有知識、有創新能力時,自然有自信。
父母不必太憂心,不論世界怎麼變,只要孩子有學習新知的能力,未來都是他的。 Read more
作者:洪蘭
有閱讀能力才能大量吸收新知,做出批判性的思考。而批判性思考是創新的必要條件。自信在最後,因為自信來自同儕對你長期的肯定。當孩子有知識、有創新能力時,自然有自信。
父母不必太憂心,不論世界怎麼變,只要孩子有學習新知的能力,未來都是他的。 Read more
長期關注台灣教育的嚴長壽認為,技職教育重新受到肯定,這是好的開始;但技職教育如果沒有藝術跟美學的能力,只會變成整齊劃一的me too產品,因此,未來的技職教育,技術、學術、藝術缺一不可。 Read more
作者:王惠英
走進台北市大安運動中心旁的和平實驗小學,彷彿置身歐洲學校。寬廣的空間、明亮的色調、吸睛的裝置藝術,加上注重孩子主體性的課程設計,展現出獨特的學習樣貌。 Read more
閱讀是一切學習的基礎,當前的閱讀教育已提升為素養教育,成為一個人能夠「閱讀生活,理解世界」的重要能力。 Read more
台灣未來教育該怎麼走?什麼才是「對的」?太多的人在摸索新路:創新的教學模式、發展新的教案、嫁接新的資源、使用新的工具、嘗試新的運作。
即將上路的12年國教新課綱,精神與相關配套與世界同步,都強調素養導向的課程。不僅要讓孩子學到知識,更要具備良好的態度及能力,成為終身學習者。
讓孩子發現、發揮天賦,是教育教養中關鍵重要大事。天賦的探索與選擇,聽起來很抽象,但其實是有跡可循的。《未來Family》在去年12月號與今年1月號分別推出天賦首部曲與二部曲,對於天賦探索的各種線索、天賦發展的各個階段等等,深入報導;本月再推出天賦三部曲,聚焦在天賦的選擇,針對天賦從萌芽到發光的歷程,進行更細緻的討論,企圖梳理出一些可依循的原則和具體的做法,也採訪了10位走過這段歷程,而且在所屬領域中有所成就者,彙整出具體步驟,讓父母幫助孩子,在能力所及的範圍內去選擇最有興趣的事。 Read more
《未來Family》在10月號報導了「2017年兒童及青少年閱讀習慣調查」的第一部分,分析了目前台灣的青少兒閱讀現況,以及書市趨勢與國際觀察。這次將接著探討調查的第二部分──閱讀的最基本問題:為什麼讀?為誰而讀? Read more
關注每個孩子不同的才能,適性揚才,是當前教育的新主流思潮。因此,找出孩子的天賦傾向,也成為父母的新焦慮。孩子能否發現、發揮天賦,家長扮演關鍵角色,並需要老師攜手合作。《未來Family》將推出「天賦三部曲」,以連續性大型報導,探討在生命不同階段找到、發揮天賦的人,他們的天賦追尋之路。第一部曲聚焦在學生時期,於數理、語言、特殊技藝、運動等不同面向已有好表現的人,他們為何這麼早就有了特定方向。並採訪多位專家,整理出5大具體做法,也根據父母師長最常遇到的疑問,整理出關於天賦的Q&A。 Read more